王振义,我国著名血液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更被称为诱导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人。最近,刚刚获得2020未来科学大奖的王院士,又打算把百万奖金悉数捐献。今天(28日),看看新闻Knews记者见到了这位96岁高龄的智慧老人。虽然荣誉加身,王院士更像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老师、一名心里永远装着病人的好医生。几十年的医者生涯,王振义用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
一支翻页笔、一个键盘,和血液科医生们坐在一起讨论"罕见病"。这样的场景,96岁高龄的王振义,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年轻医生把临床遇到的"难题"出给他,王院士花一周时间"答题",PPT里中英文图表、数据,全都是老人家亲手制作。由于年事已高,讲PPT的时候,王院士偶尔会用纸巾抹泪,但他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这是他这个岁数的"幸福时刻"。
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说:“我每周给年轻人答题,我把这个叫做给我自己的‘开卷考试’。有三个好处,一来年轻人天天看病没有时间,我帮他们搜集大量国内外文献找答案;二来对病人有好处,能帮他们找到治疗的办法;第三我自己也在更新,觉得在这个社会,我没有老化,我还跟上了社会。”
实际上,对王振义的徒子徒孙、同事们来说,每周一场的“开卷考试”,他们受益良多。不仅如此,老人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更在无形中感染了他们。
瑞金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李啸扬称,“有一次,病例讨论前一天,王老师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可以从某个途径去解决,他就半夜三点从床上爬起来。结果房间太黑了,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他还瞒着我们,大家都不知道。事后,我们都很后怕。所以现在,有时候我们想到王老师还在电脑前给我们做很多基础工作,其实我们自己也停不下来,也不想让王老师失望。”
王振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几十年的医者生涯,他一直在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招"。这类白血病,曾是白血病家族中最为凶险的一种,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效治疗手段。当时,王振义听说国外有人尝试用"诱导分化"让肿瘤"退缩",王振义受到启发。
“很多事情都要问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成果,都是因为问了为什么,不断深入。而且问了为什么永远不会停,关键在于找到钥匙。”历经十多年“探索”,王振义用独创地“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法,找到了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那把“钥匙”。
目前,这类白血病,是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而王振义的治疗方法,更被海外媒体誉为"上海方案"。这两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愈率已超过95%。然而,王振义和他的学生们,还在不断优化"方案"。
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李军民,是王振义的徒弟。作为年轻一代,他看着王院士怎么把一个最凶险的白血病控制住了,最终治愈了。“我们现在还是有这个目标,是不是能让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一个都不死。王老师不断要求我们,也是带着我们这样去做,也影响着我们。”
现在,王振义院士每周还要去疑难病人的房间查房。望、触、扣、听,王振义不仅要观察病人的体征表现,更会幽默地开玩笑,舒缓病人情绪。 “我们的方向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病人的痛苦。看到一个病人治好,都是非常开心的,这个就是医生的享受人生。”
王振义,自有一套“享受人生”的生活态度。比如,最近他就准备把刚刚获得的2020未来科学大奖的百万奖金,全部捐出去。据说,这还不是他头一回捐献奖金。当看看新闻Knews记者问王院士原因时,王振义的回答,显得“云淡风轻”。“你们不要觉得我高尚地不得了,人都要钱的,没有钱活不了。但是院里给我工资,有的时候小的奖金也会发,我已经够吃的了。”
结束采访前,王院士的学生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振义虽然成功发现并应用了“全反式维甲酸”这种特效药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但他并没有申请专利。因为只有这样,全球患者才能一直享受“低价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