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指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来,上海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经过多年努力,已实现原始创新力、产业引领力、环境吸引力、资源配置力的有效提升。当前,上海正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将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全面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这二十多箱底稿,讲述了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半生"。多少个日夜,几千张文件,是一年前那一声敲锣背后的所有故事。曾经寻求创业板上市多年未果,直到有了科创板,才得以从港股回归。
企业负责人吴剑英一度以为上市是终点,但是上了科创板后才明白,上市,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因为随着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比拼的就不再是上市的资格,而是上市以后企业的表现,企业表现好的,资本就追捧,表现差的,资本就抛弃。所以最终资本市场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是鼓励大家都来,来了以后你的股票价值取决于你的管理和经营,这就会出现一批真正的企业家,而不再是玩资本或者玩门票的人。
好企业是竞争出来的,这正是总书记的嘱托和期盼: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那什么能提高质量?归根结底,是规则。规则带来的不仅是竞争,还有更公平、更自由的市场资源配置。比如,脱离了23倍市盈率红线的注册制,让买卖双方能在统一规则下放手博弈,让市场的参与者真正能够获得一个他去发表他的意见的这样一个机会。企业上市、发行、股票能卖多少钱,市场也有他的决定权,真正优胜劣汰,真正让优质的企业能够登陆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并购、发展壮大。
截止至11月3日,共有191家企业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市场总市值超过3万亿元,平均市盈率93倍。平稳运行一年后,注册制辐射至创业板,而最新出炉的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也再次明确,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水平。
业内人士也认为,目前,在科创板、创业板发行上市的新股,目前在市场上的流动性以及在二级市场的走势,都反映出一个相对比较良好、稳定的态势。这个表明在注册制市场化询价发行的结果下,各方的接受程度都比较高。全面推行注册制之后,市场也会变得更加活跃。
科创板,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突破,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落子。它能为发展潜力大、高成长性的科创企业带来源头活水,吸引它们集聚上海。
而除了软环境,科技成果也是衡量城市科创实力的标准。近年来,上海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这些大国重器都凝结着上海智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公布,这些重大成果背后都有上海科学家的贡献。而在《自然》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全球十大优秀科学论文中,两篇入选的中国论文均出自上海。
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具规模。硬X射线、软X射线装置正加紧建设,光源二期首批线站、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预计年内建成,连同上海光源、活细胞成像等设施,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呼之欲出。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数量和投资总额全国领先。
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在沪完成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三大"上海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需求,先后布局三批共19项应急攻关任务。在药物和疫苗、防疫检测装备研发领域,上海牵头承担2项、参与5项国家科研攻关应急任务。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吴凡介绍,上海正集中一些优势的科技企业、单位、科研院所集中攻关,覆盖从病原的鉴定溯源到监测预警,乃至中下游的疫苗的研发、检验检测试剂的研发、药物的研发等等多领域、全链式的,一环扣一环,一直到最后的转化应用。
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加速集聚。在人工智能高地徐汇区西岸,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携手入驻。李政道研究所、脑与类脑研究中心、量子科学中心等数十家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建设。
作为科创中心建设"四梁八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已建成和培育各类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20家,包括北斗、类脑芯片、智能制造等。截止今年上半年,平台聚集创新人才2000多人,服务用户和产学研合作单位超过2000家,在孵企业和团队200多个。
提升环境吸引力,上海还不断以改革为创新松绑、赋能。《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制度"三部曲",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去年发布的科改25条,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扫除科技体制机制障碍;今年施行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为科创中心建设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法治环境。
市科委主任张全表示,上海一方面会承接好国家的战略任务,也会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创中心的策源能力,同时,上海也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营造适合人才工作生活的环境,吸引全球英才近悦远来,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助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帼霞 马婕 师玉诚 戴晶磊 摄像:陆骏 孙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