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东滩有着上海难得一见的湿地景观。自2005年吹填成陆形成后,已渐渐成为过境候鸟南迁北往的中转站。十多年来,这里曾陆续观测到300多种鸟类,甚至还有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濒危留鸟震旦鸦雀。
然而这一个多月来,这片湿地里却一直有土方车进进出出,据说是要改造林地。这让多年来习惯到此观鸟的专家和爱好者们十分着急。
上海海洋大学湿地生态学副教授方淑波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湿地对于很多物种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我们用林地来建设,虽然也是生态建设,但是对整个生态的健康和完整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破坏。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钟瑜对看看新闻Knews记者说,前几天有鸟友在群里还很遗憾地说拍斑背大尾莺的芦苇已经被推掉了,而且现在是鸟类的繁殖季节,你现在这时候来施工,小鸟就不可能成长,就死掉了。
那么,这块地方为何要施工呢?临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里早在2003年就被规划为建设用地,但因地势低洼,未达标高要求,所以一直暂未纳入开发建设序列。这次施工是为了在世纪塘路沿线建设防护林,作为一线海塘的防汛屏障,规划和施工都是合法的。
临港管委会生态和市容管理处副处长孙冬林介绍说,我们现在的施工的这个区域,其实是当初我们临港新片区或者是那个主城区这一块,围海造田形成了一个人工陆地,我们现在建设这一块上面,都是按照原先那个规划在进行实施的。
临港方面介绍,之所以这次下定决心建设防护林工程,除了防汛考虑之外,也是因为近年来南汇东滩芦苇湿地退化和萎缩都十分明显,2005年,湿地约有4500公顷土地,如今却剩下不到1000公顷;同时湿地咸度正逐年降低,从盐沼湿地慢慢退化为淡水湿地。正因为自然演变,过境的鸟儿也慢慢减少。
临港管委会生态和市容管理处副处长孙冬林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东滩这些芦苇地经过这么多年来的一些雨水的冲刷,在逐渐地淡化和陆化。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建了这些防护林以后,给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带来更大的好处,对我们的整个生态环境的一个提升会更有利。
有专家赞成这一观点。他们指出,从东滩湿地目前陆化的情况来看,适当补充一些林地,对保留物种多样性并不是件坏事。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达良俊主任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我们不是说把芦苇全部都要毁掉,可以在芦苇当中适当地去建设一些森林的板块,使得我们既有水鸟,同时又有草地鸟,同时也有林鸟。考虑到各个生态系统之间,一个最佳的一个比例的配置和一个空间的布局。
临港方面表示,他们前期已经听取了多方意见,最终确定留出1.7平方公里湿地,未来计划打造成赤峰港城市级湿地公园,作为生态补偿,减缓湿地陆化。不过爱鸟人士却坚持,关于湿地的陆化,城市建设才是主要影响,方案需要进一步商榷。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张东升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一方面它跟大海隔绝之后,缺少一个水源的持续补充,在退化,另一方面尤其重要的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它的扩张影响了湿地的健康,1.7平方公里来满足这边的野生动物的保育还是远远不够的。
上海海洋大学湿地生态学副教授方淑波说,尽管根本上说它是建设用地,它进行各种建设,法律上是合理的,但是从它可行性上来讲,从它合理性上来讲,是值得商榷的。
事实上,这些年来,这片湿地一直很受社会关注,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曾提出,这里需要寻找兼顾生态和城市发展的方案。对此,临港管委会表示,他们要打造"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的生态名片。未来南汇东滩湿地如何做更科学地保留,保留多少面积,他们还会结合城市发展和生态平衡综合考虑。
临港管委会生态和市容管理处副处长孙冬林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临港管委会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防护林、林地、生态水系、生态绿地、城市森林的一个建设,对逐步退化和被破坏的生态生境进行系统修复。
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引发的争议,在各地都一直存在,如何取得更好的平衡,不是一道容易的题。在上海的未来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环境也一直被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和红线,无论南汇东滩接下去采用怎样的方案,这片土地都只有一次的选择机会,不可能再有回头的机会,因此决策时需要更加谨慎。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瞿轶羿 师玉诚 蒋文越 刘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