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联盟二号站平台官方注册,APP下载地址

汇聚全球精彩分享
领您探索未知国度

凤凰平台二号站_视频|找寻向往中的温情老上海

百年的时光过去,当年石库门里的异乡人,已成了“老上海”,如今,一批又一批“新上海”,还在慕名而至。

 

 

在大多数影视剧里,梧桐树与石库门几乎就等于老上海。房子虽老旧,但却有一种古调的时髦,代表着“向往的生活”。

 

每当秋高气爽,空气中的一切都让人舒适,鎏金般的落日透过大片的梧桐树,若隐若现的洒在窄窄的小路上,街头的青年男女时髦地走过各式店铺……走进一家临街石库门的咖啡馆买上一杯咖啡,做一次美甲,就是“典型”的“上海生活方式”。

 

红砖清水墙面,褐瓦坡面屋顶,以条石做门框,乌漆实木做门扇,“石箍门”,后来渐渐被人读成了“石库门”。 而让时间倒回,这些外国建筑师专门为中国人设计的“混血”民居在建造之初就有着别样的韵味。

 

 

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大量的移民为躲避战乱或寻求工作来到上海的外国租界。外国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盖起更多的房屋,他们采用了密集的西方联排式住宅特征,主弄与支弄呈鱼骨状布局;而从单体建筑来看,为了博得中国人的青睐,中式住宅最常见的“围合”格局被保留。庭院厢房、落地长窗等江南传统民居的特色也被融入其中。这,便是石库门的由来。

 

拱门,马头墙、牌楼来自东方审美,石雕、马赛克地砖、镂花铁窗则是西方元素。“华洋共居、五方杂处”,石库门的出现是上海在当时作为移民城市的必然,其中“七十二家房客”所展现的市井百态则是上海城市记忆中最为生动的内容。

 

 

如今入住石库门,住客可以充分感受到便捷的交通、医院和商业地段,却也需要容忍老宅的破败和厨房卫生设施的不完备。想要住进条件不错的石库门,除了需要不菲的房租之外,还要有一颗想要融入上海城市烟火气的心。

 

 

22岁的胡舒雯,大学毕业后便搬到了上海,住进了1930年由法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石库门步高里。尽管屋子租金3500元,只有十平方米,但卫生间和煤气灶一应俱全。在这间三层朝北的小屋里,胡舒雯画画、剪辑,洗衣、做饭。学习平面设计的她,如今为一个独立的服装品牌做新媒体运营。同时,她还有自己的穿搭账号,偶尔拍摄一些探店的短视频。

 

 

“一定要体验一下老上海的感觉,来都来了,石库门对我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在咖啡店密度最大的街区,阳光、梧桐树,还有沧桑的老屋、异国情调的老上海氛围,无时无刻不在为年轻人提供灵感和养分,“沪漂”的生活就此开始。

 

但对于石库门里的“老土地”而言,这样的风景只是下个楼而已。

 

晨间一同买菜,晚上一同闲谈,不求房子有多豪华,只需要温馨、方便,有一种人情味,这才是日常。

 

 

在祖辈五代人都生活在步高里的郁桃玲眼中,这便是一种老上海文化。看到楼下的胡舒雯上班、下班,她总要探出头打一声招呼;看到胡舒雯朝北的房间晒不到太阳,郁桃玲又常常帮忙晒被子、收被子。

 

郁桃玲回忆,自己的外公外婆当年是为了躲避战争和灾荒来到了上海,是上海和石库门建筑给了家族重新启航的机会。“我希望让外来的年轻人在石库门里感受到温馨的氛围,”郁桃玲说,“这也是石库门的特点。”

 

住客更迭,弄堂错综复杂,如今石库门建筑依然是不少异乡人来上海落脚的第一站。它们留存着上海最初的样子,还有百年来,每一个住客初到上海时,对未来的期待和梦想。

 

 

抛开文艺感和人情味的滤镜,如果你依然热爱这里,那来住一段日子,或许是不错的人生体验。这里的时尚和包容都真实存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厚真 李维潇 刘宽漾 特约记者:刘惠明 实习生:吴佳雯 实习编辑:张徐俊)

十年专业团队服务,平台内部各部门对接,随时在线解决问题!

二号站主管Q859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