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击新冠病毒的战疫“高科技”,到精通琴棋书画的“文艺青年”,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上海,加快建设人工智能“高地”。随着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开拓,“人工智能 ”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未来,人类应该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处?对此,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专访了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怎么评价人工智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对此您有何思考?
洪小文: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在初筛咨询、远程诊疗、非接触式检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微软仍在推进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借助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等手段来筛选药物。
目前,我们还在和上海市政府积极探讨,计划搭建城市智能公共卫生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政府部门可以调度和管理医疗机构、生物医疗单位等资源,以更好地预判、防范与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卫生安全事件。
看看新闻Knews记者:人工智能最终是否会取代人类的问题,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此您怎么看?
洪小文:在没有拖拉机以前,大家是用锄头去种田。以前打电话需要接线生,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职业。所以我觉得任何的技术,都会改变职场的生态。那么归根就底需要考虑的是重视教育、提升人类的技能。把我们的技能提升以后,不但不会怕新的科技,反而会跟上新的科技,会驾驭新的科技。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什么阶段,人工智能会不会失控?
洪小文:我一直在讲“智能金字塔”的概念,它是说智能分为五个阶段:“计算、记忆力”“感知”“认知”“创造力”,最终是“智慧”。今天的人工智能基本上处于感知和认知这个阶段。目前,人工智能尚没有创造力,更不要说拥有智慧。因为所有的算法都是人做出来,然后将其变成计算机语言,再让计算机去算。就算是有机器可以写诗、绘画、写新闻报道,但背后也是人类编写的算法。那么我们能不能够写出一个算法,让计算机自己创造算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事实上,目前还不能实现。所以,我认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不需要过分担心。我不敢说人工智能永远不能拥有创造力,但是至少现在还看不到迹象。如果将来真的有那么一天,那么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对人类将会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未来,人类应该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
洪小文:如果我造一个机器人,我叫它帮我去倒杯咖啡。结果它有独立的意识,它说:“你自己有腿,为什么不去倒!”那我绝对不要这样的机器人。我们希望造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是可靠的,是百分百可控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要为人所用。所以我觉得未来就是AI(人工智能)和HI(人类智能)和谐发展。
看看新闻Knews记者:2018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微软宣布在上海成立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目前进展如何?
洪小文: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在去年揭牌,今年入住AI Tower(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另外,在去年5月,微软和上海仪电集团共同打造的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揭牌,着力于人工智能在各行业“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创新研发。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微软亚洲研究院将利用上海顶尖高校的资源优势,联合学术界和产业界力量,搭建教育平台,共同打造多层次的 AI 人才培养体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为什么选择将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上海落户?
洪小文:落户上海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上海拥有在全世界、全国范围内都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上海致力于打造世界人工智能高地。我们希望能够在上海政府的支持下,发展上海的人才优势,特别是通过我们平台以及我们合作伙伴整个生态圈的优势,发挥“1 1>2”的效果,在人工智能、智能物联网方面能够做出更好的成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楚华 李维潇 编辑: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