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绿容局的最新数据,通过垃圾分类,上海目前每天的可回收物分出量已达到6934吨,为历史新高。喜人的成绩背后,既归功于市民分类习惯的养成,也得益于全市日趋完善的两网融合点、站、场体系建设,越来越多可回收物从干垃圾中分出来,进入到资源再利用通道。眼下高温不断,无论前端的收运师傅,还是末端的分检人员,始终坚守岗位,做好分类回收工作。
上午,在上海宝山区宝林五村,友谊路街道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收运员杨玲骑着可回收物收运车,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小区共有800多户居民,平均每天能产生500公斤左右的废纸板、塑料瓶等可回收物。最近天气炎热,不少人都选择了上门收运,通过电话或网上下单,杨玲就会赶过来。
杨玲所在的服务点负责周边几个小区的可回收物收运,光上门的单子,一天就有四五十家,而老公房小区没有电梯,跑上跑下,没一会,她的衣服就已被汗水浸湿。
在友谊路街道,一共有98个回收点位,和128名像杨玲这样的收运员,与以往摇铃党只挑卖得出价格的回收不同,他们会按类别仔细称重,也不嫌弃废玻璃这样分量重价值却低的,在前端织就一张全品类覆盖的收运网。
杨玲说,玻璃瓶重,有时候上楼梯拿三箱两箱都背不动,脸上这汗擦不光的汗,天太热了,这一阶段都是高温。
前端收来的可回收物经过中转,会来到宝山区的这个集散场,进行更加精细的筛选。以废塑料为例,可分为PE、PP、PVC等数十种材质,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分拣员唐德文必须把回收来的塑料进行二次分拣。每天,他在这个库房内一坐就是10个小时,这里没有空调,又闷又热,降温全靠一台风扇。
宝山区两网融合集散场分拣员唐德文说,太热了就出去在外面透透风,分这个塑料,塑料的类型太多了,拿到深加工厂去,它还要经过处理,我们把这个废品回收回来,不能让它搞第二次污染,回收到能用的地方去,我们辛苦点无所谓的,为城市出力很正常。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洪焕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