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的商标、专利、创意竟然一模一样地出现在市面上的其它假冒产品上。
近日,浦东检察机关审理了一起智能垃圾桶的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件,大量假冒伪劣的智能垃圾桶在市面上流通,乃至销往海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018年8月,上海某科创公司设计的智能垃圾桶产品计划参加12月的"双12"促销活动,为了满足购物节中的大量订单,增大产品产量,公司在当月与嘉兴某公司进行了合作洽谈并签订了订购计划。协议中约定科创公司提供专利技术,而对方负责保质保量的生产产品。
然而,对方公司不仅未能及时供货、且质量不过关,双方就此终止合同。
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任检察官说:“在2018年8、9月份的时候,权利人公司这一方因为需要扩大生产的规模,与嘉兴一家生产企业一方进行了这个合作洽谈并签署了相关的保密协议,约定了由权利人公司一方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由嘉兴这家公司负责生产。后期因为后者生产的智能垃圾桶没有满足权利人公司一方对产品的质量管控的要求,也没有按时如期的交付相关的智能垃圾桶,所以双方在2018年12月份终止了相关的合作。”
谁知,对方要求该科创公司赔偿生产期间的人力、物力等成本。在商谈无果后,对方自称自己投入巨大、为弥补损失私自将生产出的残次商品非法投入市场销售。
大量质量不过关的垃圾桶流入市场后,果然收到了许多消费者的投诉和理赔要求。科创公司为回应消费者要求,在退换货、维修方面付出了大量成本,且假冒产品已经被销往海外,而公司在海外有相当多的专利和商标权利,一夜之间,公司声誉受损,产品销量受到影响。
权利人作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一家科创型企业,其品牌形象和商誉受到影响。据介绍:该智能垃圾桶有拥有许多技术专利和商标权利。
接报后,警方随即展开调查,经查:侵权公司通过售卖假冒伪劣商品非法获益560万余元,其中经销商叶某某销售金额达到600余万元。
在案件定性上,检察官表示,侵权公司既生产又销售了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按照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来定罪。对于经销商叶某某一方,将按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定罪处罚。
因双方公司有前期合作的基础,侵权公司已赔偿科创公司700余万元,并取得了对方的谅解,在对被告人的量刑上将从宽处理。
保护商品专利、维护知识产权,也是为了确保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宣克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