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联盟二号站平台官方注册,APP下载地址

汇聚全球精彩分享
领您探索未知国度

凤凰联盟二号站_“新奇迹”之路:上海的决心与

很少有一个春天像今年这样特别,也很少有一个春天会像今年这样,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带来深刻的洗礼。


今天,数十年来最特殊的一次全国两会即将启幕。因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因为一场空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原本早春的盛会迟至初夏终于开启,却更激起克难前行的信心与动力。


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不惧怕风雨,而“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就应该变得更加聪明”——对一座志在卓越的城市,亦是如此。


事非经过不知难,但愈是艰险愈向前,这是上海的使命。何况这座城市承担着的,还有更深的期许。


时光倒推200天。2019年11月2日至3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刚刚结束、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举行的当口,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来到上海考察,鼓励上海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连续第三次在金秋时节亲临上海,每一次都有重任托付,足见这座城市在大局中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做好上海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上海发展的强大动力。”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一再强调。


从金秋到春天再到初夏,“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的嘱托,这座城市铭记始终,也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和洗礼,不断加深着感悟。


一场大考


疫情是一场大战,更是一场对应急响应和长效机制的大考,这背后,无一不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叩问。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确认,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感染。就在当晚,上海确认了首例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就此打响。


对上海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疫情是一场大战,更是一场对应急响应和长效机制的大考,这背后,无一不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叩问。


“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明确要求。疫情正是一次检验。武汉战疫打响后,上海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防控指挥部,一边当机立断地“停”,一边迅速有效地“动”。除夕当天,上海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卫健、交通、民政、市场等各部门各战线迅速动员,第一时间开展严密筛查、监测预警、道口管控,力求争分夺秒严防蔓延,不留死角。


“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上海并未忘记法治先行。2月7日,上海市人大紧急立法,出台决定为疫情防控提供法治保障,全市各部门据此制定了100多个行业防控规范或指引,实现了疫情防控依法、有力、有序、有效。


高效动员的背后,是一套群防群治的应急体系。在初期“内防扩散”的要求下,防控压力层层下压,基层社区成为了和医院相对的另一条“前线”。为做到精准筛查和及时预警,疫情爆发以来,上海逐步设立了117家发热门诊“哨岗”和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


通过这张遍布基层的“网底”,城市公共卫生的触角得以延伸到社区,在最快时间内对发热患者形成发现、甄别、转诊的闭合管理,实现了病例的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排查。多点触发的监控网络,大大缓解了后续疫情防控的压力。



与此同时,两张上海独创的“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也在紧锣密鼓地运转。


几个月前,总书记在上海,专门提到过“两张网”,并称它们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作。通过将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在“战疫”中起到了整合协调的关键作用。“一网通办”新型肺炎防控专栏,提供发热门诊医疗机构查询、在线智能导诊问药等服务,通过线上办理业务,避免了人员聚集。“一网统管”的防疫专页,通过集合多部门数据,连接市、区、街道三级网络,为快速响应和处置创造了必要条件。


依托数据归集和智能化处理,2月,以红、黄、绿三色标示用户健康风险状况的“随申码”上线,短短一个多月,“随申码”已累计使用超3.7亿次,用码人数超1441万人……


经过响应和筛查两道关后,考验的是医疗救治能力。疫情发生至今,上海所有确诊患者均由负压救护车转运至定点医院收治,实行分类救治,并对重症病例实施“一人一方案”。得益于集中优势资源,以及高级别专家组和多学科诊疗团队,上海的确诊病例治愈率一度高达97.5%,并且医务人员零感染。


外部防疫形势的不断变化,防疫举措要因时因势而变。3月初以来,“外防输入”压力陡增,上海迅即构筑起一道从机舱门到家门的防输入闭环;4月以后,任务又加上了“内防反弹”,及至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阶段,上海又进一步明确要守好“入城口”、抓住“落脚点”、管好“流动中”、服务“就业岗”、看好“学校门”、用好“监测哨”……从监测预警到集中救治再到社会动员,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一个是精细,一个是精准。


当然,这场大考,也暴露出上海尚存在的短板。有识之士发问:如果疫情再次发生,甚至严重数倍,上海该如何应对?


长效的制度供给由此被提上日程。4月,上海为此专门召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出台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这份被称为“公共卫生20条”的重磅文件,提出要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通过织密织牢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网络,提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运行效率。


而紧接着的又一场“千人大会”——“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推进大会,则着眼于城市治理层面的无形“基础设施”。这种“治理基础设施”,会直接影响超大城市的运转水平和治理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上海要两手“抓”的,不仅是表面的防控措施和发展项目,亦是一整套深层次的制度体系。


“制度”二字,意在将来。数月积累的疫情防控经验,固然需要得到梳理和固化,而一座超大城市长时段的高水平治理,更需要着眼长远,做长效的、系统性的布局。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的“平战结合”一词就是题眼。换句话说,好的公卫体系,在日常状态下应当稳定高效运转,充当“健康城市”的监测者、守护者,而在出现突发应急事件和重大疫情的“战时”,则能够迅速调动兵力、排兵布阵、或防御或出击,力求决战决胜。


建好这个全面而周严的体系,是对“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也是上海面向未来交出的一份承诺。


一轮回补


就在第一季度的最后一天,上海特地为152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办了一场签约仪式。传递的意思不言自明:上海要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5月向来不是传统的消费旺季,但2020年上海的5月却是在“买买买”的吆喝声中打开局面的。


“五五购物节”开幕的前4分钟,上海地区产生了1亿元消费支付实时金额,商业回暖的讯号如同一股强电流,形成巨大磁场:市中心免税店顾客“提袋率”超过63%,新世界大丸百货全天10万客流把扶梯都挤满了,淮海路上开了一家汉堡炸鸡店,百米长队从凌晨3点就排上了。


这座城市又“活”过来了,许多市民不由松了口气。年初以来的疫情,让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度进入冰冻期。经济下行压力的延续,本土疫情造成的生产生活停摆,境外疫情蔓延引发的外部经济冲击,上海至少经受着三重叠加的困难局面。


能不能在确保稳固防控成效的同时,实现发展提速,已不仅是摆在城市管理者眼前的难点问题,也关乎整个社会当中每个微观个体的预期和信心。



2月初,国内疫情还处在胶着状态。上海出台了专为企业紧急纾困的“28条”,各区也针对实际情况发布政策,指导全市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帮助全市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随着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上海一季度部分行业和领域逆势增长,尤其机电类产品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其中集成电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出口总额增速均达到两位数。


“共克时艰”特殊时期,往往也是安商稳商,甚至招商引商的特殊时机。3月以来,市区两级领导干部集中走访企业、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企业这时发现,彼此正前所未有地贴近对方。区里一位“店小二”由衷感慨,原来企业也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一个个鲜活的有机体,背负着五花八门的难题。


“企业困难的时候,你到不到场,能不能出手帮一把,企业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市委书记李强曾在多个场合重复的话,在陆家嘴得以验证。受当地营商服务的感召,今年一季度,相继有22个内外资重点项目落户陆家嘴金融城。这些项目凸显了全球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是上海营商环境的明证。


进入4月,无论从气象意义上来说,还是城市、社会活力,都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的情况下,渐渐步入“春天”。而历经一场经济寒冬的上海,也亟待一场经济发展层面的“冬去春来”。


就在第一季度的最后一天,上海特地为152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办了一场签约仪式。传递的意思不言自明:上海要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最大限度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是促经济回暖的必要手段。投资、消费、出口,一直以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疫情之下,出口受阻,扩大投资的动作见较快,也因此被各区作为打好“回力仗”的重要抓手。


消费作为振兴市场的必要手段,此刻必然要发挥作用。但能不能搔到消费者痒处,发力发在点子上,还要进一步破题。


规模空前的“五五购物节”,是一个答案。同时,上海的思路很清晰:要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复苏,一般意义上的“买买买”还不够。市领导在论述“促进消费回补”时候,专门有一句话,“以强有力的政策举措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大力培育和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上海要的不仅是被疫情压制的消费回弹,更是要激发甚至创造前所未见的新需求。



车市的变化,足以说明这点。多家4S店有同感:“五一”,上海市场上的汽车“卖疯了”。“五五购物节”带动下,上汽集团五大整车企业、九大乘用车品牌在上海地区累积获得订单4805个,同比增长74.6%。


新零售场景,被诸多车企认为“在兼容并包的上海最容易落地”,这次疫情以来,它几乎发挥出了转危为机的重要作用。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亲身体验到了好处:尽管线下销售遇冷,但因多次参与在等平台直播“带货”,带来了可观的潜在买家,销售成绩依旧卓然。而今,“云上”市场的魅力,不断得到各种行业、主体的认可。


新需求、新消费、新场景,回到根本上来,不光是促消费的手段。疫情的冲击在许多领域造成影响,也将一些传统的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打破,新风口不可逆转地出现了。上海要持续创造新的“云上风景”,终究绕不开经济升级。


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疫情以来第三场企业座谈会上,与会者,清一色是沪上新生代互联网企业掌门,涵盖生活服务、电商、网络文娱、信息服务、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上海明确当前应“科学研判变量、全力稳住存量、努力做大增量、坚决做好减量”——“消费回补”是一种“增量”,但放在更大层面,更远规划中,做强“在线新经济”,才是对冲疫情影响、撬动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新增量”。


上海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龚正表示,要乘势壮大新动能,抓住全社会关注非接触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开放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持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每次重大危机都可能是一次重新洗牌,都会有脱颖而出者。”这是商业战场之中的现实写照,同时也道出上海寻求“逆势”突围的关键要义:抢抓风口,努力成为在线新经济的领跑者。其背后,不光考验着城市管理者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也关乎一座城市能否通过有效的布局和政策供给,给这些新兴事物以发展空间。



不久前,上海针对无人工厂、在线电商、在线电服等重点领域,专门出台《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聚焦工业互联网、远程办公、生鲜电商零售、“无接触”配送等重点发展领域布局。同时,创新性的监管思路和模式,也将被大胆启用:最大程度放宽新业态、新模式的市场准入,减少政府对在线新经济创新活动的管制,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趋势,顺时应势并加以支持引导。紧接着发布的上海新基建“35条”,更加着眼新经济业态所依托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比较拉动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科技端发力的重要通道,它着眼的是经济长远发展。有了高速网络,就会加速软硬件的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支撑,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


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手势动作,已然十分明朗。


一套功能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会改变上海的功能定位,只会鞭策功能的提升。在这种特殊的时候,一座立志成为窗口和标杆的城市,需要顾眼前,亦需要谋长远。


在中心城区各大商圈重新开始火热的时候,远在上海市区几十公里外的临港,“热度”亦在持续攀升。


2020年5月16日,位于临港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正式揭牌。自此,全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有了第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


对上海来说,疫情之下的这场揭牌仪式,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却会影响至深。特殊综保区内的企业,“一线放开、区内自由”,一言以蔽之,贸易便利化程度最高、政策集聚度最高”。实践了30年的保税区、实践了7年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了近10个月的新片区,都可能因此迎来一次深刻的再造和跃升。



270天前的2019年8月20日,同样在一场短暂却特别的揭牌仪式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起步。在中美经贸摩擦一波三折的外部环境中诞生,临港新片区承载的期许不言而喻——它是“新时代上海发展的一张‘王牌’”,是必须突破的“极点”,更烙印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3个月后,再次考察上海的习近平明确指出,这座城市应当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资源”“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勇敢跳到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风浪、强筋壮骨”……总书记对“四大功能”的具体要求,被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亦提示了上海这座城市应有的身位所在。


去年底的十一届市委八次全会上,各方曾有共识:“四大功能”集中体现了“面向全球和运作全球的有机统一、经济硬实力和竞争软实力的有机统一、重要网络节点和战略通道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格局里,上海必须承担这样的功能。


而在2020年这个特别的年份,“四大功能”的意味,更有一些特别。



这是一个“施工”之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科创板注册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大任务,均进入全面运转的第一个整年。同时,这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更被许多人视作一个“交账”之年——按照多年前明确的目标,上海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科创中心则要形成基本框架。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会改变上海的功能定位,只会鞭策功能的提升。在这种特殊的时候,一座立志成为窗口和标杆的城市,需要顾眼前,亦需要谋长远。


3月初,“外防输入”压力尤重的同时,上海着手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市委领导明确表示,这项规划有“特殊历史使命、特殊时代背景”,对它的研究必须“深入把握疫情后出现的重大变量”,也要把上海的长板和短板研究透,“谋划提出有前瞻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大工程、大平台、大民生”。


两个月后,上海各区的区委书记们,亦接到市委书记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思考事关经济发展基本动力、基本结构、基本布局的重大战略,“重点实施好开放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城市化战略”。


这期间,疫情重压下的上海,传出过不少好消息。连续3期排名第五之后,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7)中前进了一位;一季度上海实到外资46.6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其中3月的实到外资数同比增长20.8%,充分诠释“逆势上扬”;临港新片区141个建设项目在全市率先100%复工,后又有上千亿级的项目签约、“金融开放50条”的重磅发布;开板不到一年的科创板迎来了第100家上市公司;揭牌半年多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两省一市共同编制的中国第一份跨省域法定空间规划正在最后完善,即将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


也是这期间,上海度过了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日。上海没有举办大张旗鼓的庆祝活动,却给出过一句明确的宣言:“继续举高举稳浦东开发开放这面旗帜,打好打活这张王牌”。


对上海来说,“王牌”是一个富有历史感的词,更是一个需要被带到未来的词。浦东是王牌,“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是王牌,下半年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是王牌。这一套被总结为“1 3 1”的战略任务,是上海特有的优势所在,亦是在空前的不确定下,上海奋力追寻的“确定性”所在。


这种“确定性”,指向城市的功能,指向高质量的发展路径和“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亦指向城市的品格——开放、创新、包容,无论何时,这都是上海行稳致远的密码。



在疫情尚未爆发的2020年1月7日下午,特斯拉位于临港的超级工厂正式对外交付国产Model 3车型,并宣布启动国产Model Y项目。作为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也是特斯拉在美国之外的首个超级工厂,这里从开工到投产到交付,前后不过一年,创造了曾被华尔街和美国媒体认为绝无可能的奇迹。


很多人记得,难掩激动的特斯拉CEO马斯克,现场来了一段即兴热舞。


当天上午,李强与马斯克进行了一年半内的第四次会面。后者告诉上海市委书记,因为上海的高效服务而创造速度奇迹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项目,了不起!”李强则告诉后者,“希望特斯拉的案例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范例,‘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的常态”。


几个月后,两人的第五次见面因为疫情转至云上,“速度”背后的营商环境,依然是热议话题。


“我们将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服务,”李强再一次告诉马斯克——亦是告诉所有的中外企业,“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我们坚定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改变”。


一种精神


树立山一样的崇高信仰、增强海一样的为民情怀、锤炼铁一样的责任担当、激发火一样的奋斗激情”,上海的党员干部正用实践作答。


作为一座承担特殊使命的城市,上海的干部自然也要承受更高的要求和期许。


“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骨头”,在上海党员干部心中,习近平总书记这句嘱托,既是鞭策,也是激励。不止一次,他对上海党员干部勉励有加,要求“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嘱托上海干部“干事创业要充满激情、面对困难要富于创造、迎接挑战要勇于担当”。


经济形势严峻,上海的“店小二”们直奔“前台”。从市领导推销数字新基建,到区领导现场做小笼包、玩跳绳,到乡镇干部撸袖上阵介绍当地特产……这群新晋“网络主播”直播带货诚意满满。“有人问我带货吗?带啊,虽无流量,得有胆量!”一名区里的干部话语间透着兴奋。


这样一股劲,在愈是最艰难时,愈清楚展现在上海党员干部脸上。



“共产党员上!”抗“疫”初期的一句话,让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成了网红,也让无数党员干部受着激励。疫情防控艰难时刻,上海三批次55家单位、3100余名机关党员骨干以“顶岗”方式,下沉防疫一线;16个区2万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下沉社区。


在社区封闭管理、居家隔离防控、交通道口巡查、爱心捐款捐物、口罩预约登记、企业复工复产、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等事无巨细的防疫工作背后,都有一个个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很多人把行军床支在了办公室,一个指令立即出动。对他们来说,特殊时期“996”不算什么,“724”才是常态。


在社区,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协调千家万户提供防疫物资保障,在群众身边打造抗疫的铜墙铁壁。日韩人士聚集的荣华居民区,防境外疫情输入任务艰巨。居民区书记盛弘和其他20余名干部不分昼夜,挨家挨户告知说明。嗓子处于超负荷状态,她就吃两粒咽喉含片压一压,继续工作。无论怎么忙,盛弘去见居民前,都要对着镜子调整口罩、围巾和眼镜的位置。“要确保仪表干净整洁,有精气神。” 盛弘说。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干事创业,源自一种精神的延续。“我的一生中经历过两次挂牌,一次是1990年5月3日浦东开发办公室在浦东大道141号挂牌,一次是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在外高桥保税区挂牌。每一次,都让上海与世界更近。”在64岁的外高桥集团原党委书记舒榕斌眼里,当年“十八勇士”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的日子虽已远去,但始终保持先发效应,始终立足上海、放眼世界的“老开发”精神,会在年轻一代新片区开发者身上延续。


“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不平凡的是,我在上海工作,植根于浦东这块改革创新的热土,和伟大祖国同频共振。这样的时代,让我有机会在注册岗位上,如水滴、如浪花、如小河般涌入改革的大潮中。” 浦东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党总支副书记徐敏回忆起自己在浦东20多年的奋斗经历,时间仿佛回到了那一段峥嵘岁月。“想做事就不会计较得失,不会在意条件好坏。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开发的战场,哪里就应该是开发者前进的方向”。


而今,承接下“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密集施工的上海,更是激发出只争朝夕、善作善成的劲头。许许多多干事创业者,将“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理念秉持心中,依然坚持着“想做事”的理念,扎扎实实奋斗在各条战线上。



“我也体会到了30年前的老开发们热火朝天的干劲。”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航运处)副处长宋鹏霖说,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3个多月通过验收,被看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在办公室挂巨幅“作战图”,标注每一项工作任务、完成时间、责任单位、负责联络员,以及随时更新进展情况。为了能节约往返通勤时间,他甚至在新片区租房住。


这片热土,给“想干事”的人提供了无限机遇。去年12月,上海选派55名干部赴新片区挂职,其中局级干部3人,处级及相当层面干部8人,他们平均年龄37.6岁。在组织部门看来,新片区这一改革开放的主战场,已经成为干部“墩苗冒尖”的试验田。


不止如此。去年以来,上海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奋力担当新时代新使命的若干意见》,陆续梳理了17项具体配套细则和实施方案,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事业靠人,人靠精神,精神靠理想信念,要做新时代不懈的奋斗者。”去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不少党员干部说,理想信念是干事创业的原动力。“现在‘考试’难度系数高,‘附加题’多,涉险滩、啃硬骨头,这都是时代之考,要让人民满意。”


十年专业团队服务,平台内部各部门对接,随时在线解决问题!

二号站主管Q2347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