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4日),上海“双减”实施意见正式发布,为全面落实“双减”工作部署,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开学前夕,市教委出台打造“永不落幕的空中课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等六项举措。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学校又该如何做加法呢?
“‘双减’要通过‘双增’来进行推动,如果没有‘双增’,家长还是会焦虑。”双减之后,学生会不会吃不饱?不上培训班了,课后的服务能否更丰富?今天的这场座谈会上,学校如何做"加法",引发热议。
“课堂35分钟的质量尤其重要,原来还可以用课后的时间、中午休息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去抓差补缺,现在都被规定的事情规定掉了,老师阵地只能是35分钟了。”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说。
不参加培训班,孩子们如有个性化的补习需求,有没有办法在课后免费获取?记者了解到,颇受家长学生欢迎的“空中课堂”将迎来升级版,新设“名师面对面”栏目,将组织全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名工程”团队等志愿教师,遴选高频和高质量关注点,开展集中答疑。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告诉记者:“空中课堂将面向全市初二初三学生,探索收集他们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进行线上的答疑,学生将在答疑解惑中获得发展。”
除了线上,线下的课后服务也全面升级。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将推行“5 2”模式,即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目前,本市已实现100%公民办小学都开展了课后服务。同时,也支持和鼓励区、校在课后服务中因需引入社区教育资源、社会公益力量,探索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区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从而全方位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我们充分发挥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机构的作用,比如少年宫、少科站、劳技中心等,我们会把这些课程送进学校。”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说。
此外,今年春季学期以来,“全员导师制”已先后在全市12个区186所中小学开展试点,学校可根据办学规模、师生比、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导师与学生的匹配方式和配置比例,每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接下来,全员导师制将实现中小学重点年级全覆盖。导师发挥什么作用呢?在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学校通过导师见面会、导师寄语卡等形式,增进导师与学生感情。
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校长张莉琴告诉记者:“例如我们有个导师看到学生特别胖,现在小胖墩特别多,沟通以后确定了瘦身的计划,大半年的时间,小家伙坚持,在导师的督促下做得很好,已经瘦了十多斤。我们正在思考,让导师怎么更好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来做工作,做好家校沟通,来缓解家长的焦虑。”
市教委表示,新学期还将通过促进优秀教师有序流动,实施学区、集团捆绑式考核评价和联合教研等多项举措,为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以浦东新区为例,新区现有基础教育学校670所,年均新增学校至少5所;学生49.4万人,年均增加5千人左右,体量大、新增学校多、城乡差异大、优质学校占比少。目前,全区共成立了20个学区、28个教育集团(联盟),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在不断提升。
“通过学区、集团资源的共育、共建、共享,有力提升了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尤其是对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的提质增效产生了较为明显作用。”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斌表示。开学将至,双减之后,各项举措,等待着学生们的检验。“当部分学生培训的时候,会提高他们的分数,当所有学生都培训的时候,只会提高分数线。让学生全面发展,用自己确定的能力,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是我们今天双减期待的目标。”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说。
上海作为全国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政策9个试点地区之一,将把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作为治本之策,把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作为重要举措,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上海将着力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更好服务学生差异化教育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